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威脅,不僅是海平面上升,溫暖的氣候將導致濕熱的環境,病媒蚊蟲往溫帶地區擴散,乾燥地區國家面臨更大規模的森林野火。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2021 年全球風險報告」針對經濟、環境、科技及公共健康等關鍵議題,從事件衝擊與發生之可能性進行評估,說明利害關係人未來將面臨之風險,環境類風險仍佔據前七大全球風險,第一名即是極端天氣、第二是氣候行動失敗,第三則是天然災害,氣候變遷已連續成為全球專家及決策者最憂心的議題。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上銀科技責無旁貸,透過專案輔導風險分析、評量程序發現製程設備及自來水運輸系統皆有風險性,且天然災害發生率加劇,提高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使得氣候災害發生時能快速恢復,降低損失。
氣候變遷因應歷程
上銀對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組織的設立目標係採取減緩與調適措施,並擬定策略實施短中長期目標,2021 年自願性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架構,來進行氣候風險及機會評估,透過暴露程度與脆弱度矩陣,研擬調適行動計畫,依此實施篩選重大風險與機會並依據政策與法規、市場與生產製造等面向分別進行氣候變遷風險分析評估潛在財務衝擊。
為落實節能減碳,上銀每年持續取得ISO 14046:2018 第三方查證聲明書,並於2021 年藉由回覆CDP( 碳揭露專案),揭露企業碳排、碳管理減量相關數據及風險及機會,更致力於推動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設定目標藉此來減少氣候變遷的衝擊,以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氣候變遷管理與策略
治理
- 成立ESG 委員會,跨部門整合氣候行動資源與進展,由召集人向董事會報告
- 調查廠區內外部環境與過去受災情形進行風險評估
- 辨識組織影響潛在風險與機會項目,研擬行動計畫實施
策略
- 政策與法規執行
- 鑑別風險與機會
- 依重大風險與機會,評估潛在財務衝擊
- 擬定策略與情境分析
風險管理
- 風險控制與機會,擬定行動計畫執行
- 量化評估財務衝擊與擬定因應對策
- 納入公司企業風險管理與系統管理流程
指標與目標
- 行動方針( 再生能源、節電措施、水資源再利用、氣候風險緊急應變長期目標)
- 溫室氣體排放揭露( 範疇一、二、三排放數據)
- 確立中長期目標
氣候變遷暴露程度與脆弱度矩陣
轉型風險
- 提高溫室氣體排放定價
- 強化排放量報導義務
- 原物料成本上漲
實質風險
- 平均氣溫上升
- 颱風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嚴重程度提高
- 降雨模式變化和氣候模式的極端變化
機會
- 回收再利用
- 減少用水量和耗水量
- 參與可再生能源項目並採用節能措施
氣候變遷風險之財務影響
類 型 |
項 目 |
氣候風險 |
情境說明 |
時 間 |
潛在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計畫 |
轉型風險 |
政策和法規 |
提高溫室氣體排放定價 |
- 碳管理費預計將於草案通過後公司被納入徵收範圍,未來將持續每年依據範疇一( 冷媒/ 汽柴油等CO2) 排放量徵收費用。
- 依據國家減量目標( 範疇一+範疇二電量CO2) 排放量,與公司能源減量目標執行減碳,每年減碳目標1%,估計逾2025 年將超過約定量有超約罰款風險。
|
短期 |
增加投入設備與成本 |
- 自願性溫室氣體減量並降低能源用量
- 通過ISO 14064-1、產品碳足跡盤查、ISO 50001 外部驗證
|
中期 |
- 增加營運成本
- 因罰款導致成本增加
|
長期 |
- 增加營運成本
- 因罰款導致成本增加
|
政策和法規 |
強化排放量報導義務 |
外部利害相關者要求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取得第三方驗證( 包括TCFD、ISO 14064-1、企業永續報告書氣候變遷揭露以及投資機構ESG 評鑑資料等) |
短期 |
增加營運成本 |
中期 |
增加營運成本 |
長期 |
增加營運成本 |
市場 |
原物料成本上漲 |
原物料因市場波動供應商轉換成本、供應來源中斷 |
短期 |
- 產品和服務需求量下降
- 營運成本提高
|
增加多樣替代原物料採購途徑 |
實體風險 |
立即性 |
旱災 |
因氣候改變雨量減少導致用水量不足,影響供應鏈、產能中斷問題 |
短期 |
- 投入設備控制增加成本
- 用電與碳排量增加
|
- 自來水儲水措施與簽訂水車調度作業
- 有效利用有限水資源、擴大水回收再利用,降低用水需求
- 建置智慧水錶監控設備
|
長期性 |
平均氣溫上升 |
因氣溫上升內部用電量、成本與碳排放量上升 |
長期 |
- 營運成本提高
- 基礎建設成本提高
|
- 強化與氣候有關災害的抵禦能力和調適能力
- 相關公共設備保養維護措施
|
註:有關氣候變遷帶來財務衝擊,由於上銀科技內部評估中,本次報告書尚未完全揭露財務量化資訊,未來將進一步說明。
氣候機會及財務影響
類 型 |
氣候機會 |
時 間 |
潛在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計畫 |
資源效率 |
回收再利用 |
短期 |
- 降低營運成本
- 增加處理費及獲利
|
製程廢棄物再利用回收 |
資源效率 |
減少用水和耗水量 |
短期 |
降低營運成本 |
自來水減量措施 |
韌 性 |
參與可再生能源項目並採用節能措施 |
長期 |
-
購買節能物料使營運成本增加
- 節能效益
|
-
採購管理購買節能產品
- 建構綠能發電
|
註:有關氣候變遷帶來財務衝擊,由於上銀科技內部評估中,本次報告書尚未完全揭露財務量化資訊,未來將進一步說明。
證書
節能減碳、綠生活行動
為鼓勵員工參與公司辦理各項環保活動及推廣綠色消費循環的理念,2021 年舉行一系列節能減碳行動,夏季節約用電宣導、省水措施、環境教育影片欣賞、綠色環保集點活動及減塑計畫等,預計2022 年實施環境活動參與率達80%。
「愛護綠色大地,保育永續生命」環境影片欣賞
共有152 位員工與家人同趣,共賞美麗福爾摩沙及永夜漂流影片,從自身做起,喚醒對這片土地情感與憐惜;透過影片觀賞,有80% 員工更瞭解台灣迷人的環境生態樣貌;95% 員工更加關注環境保護議題,45% 員工有意願加入環境保護行動( 如淨灘、淨海及植樹等活動)。
愛護綠色大地,保育永續生命影片欣賞、綠色環保集點活動
綠色環保集點活動
鼓勵員工參與綠色消費與提升環境保護觀念,藉由環保集點制度,開啟綠色活動與環保選購習慣,讓綠色消費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透過員工力量減少資源浪費與減緩環境衝擊。2021 年9 月活動開跑,共有166 員工共同參與,此活動每年將持續辦理,不僅能共同響應也使員工認識環保商品,更富有教育意義。
綠美化認養計畫
樹木是對抗氣候變遷的最佳夥伴,具有減碳功能,上銀科技2016 年起簽訂雲林科技工業區綠美化認養計畫,公共設施認養面積約4 仟平方公尺、2019 年至今仍持續簽訂台中工業區綠美化認養協議,認養共54 棵行道樹;由上銀科技員工負責養護管理,包含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修剪枝葉、環境整理等。
減塑計畫
減緩全球暖化關鍵之一,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上銀科技響應環保署海廢行動方案,用餐限用一次性塑膠產品,2021 年起員工點心領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自備環保餐盒,可減少20 萬個塑膠袋。使用1 個塑膠袋會產生0.057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若減少使用,每年即可減少11.4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環保署- 環保低碳活動平台公告塑膠袋碳排放量0.057 公斤)。
減塑計畫宣導
溫室氣體盤查減量
上銀科技推動各生產據點溫室氣體盤查政策,並依據環保署公告之相關盤查指引及規定,以營運控制權進行組織邊界界定,使用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 年全球升溫潛能(GWP) 值及環保署公告之國家排放係數,每年均完成第三方查證。
2017 年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
註:
- 排放源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氫碳化物(HFCs)、六氟化硫(SF6)。
- 報導期間無使用及排放破壞臭氧層物質。
2020 年為基準年進行數據盤查,選定之原因為該年度組織活動具代表性數據且該年可取得可查證之數據。
2017 年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較圖
註:
- 排放密集度:溫室氣體排放量( 公噸CO2e)/ 營業收入( 佰萬元)
- 排放密集度計算涵蓋範疇一、範疇二
2020~2021 年溫室氣體盤查與排放密集度
類別與標準 |
排放量( 公噸CO2e) |
排放密集度( 公噸CO2e/員工人數) |
2020 |
2021 |
2020 |
2021 |
範疇一 |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 |
9,196 |
10,063 |
2.00 |
2.07 |
範疇二 |
由輸入能源產生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
121,866 |
151,144 |
26.56 |
31.13 |
範疇三 |
上游運輸與分配產生之排放95% 原物料 |
15,817 |
4,672 |
3.45 |
0.96 |
上游購買的貨物產生之排放95% 原物料 |
33,118 |
47,793 |
13.40 |
16 |
上游購買的貨物產生之排放能源( 電力、汽柴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 |
27,008 |
28,816 |
13.40 |
16 |
處置固體與液體廢棄物產生之排放每一廠區產生之廢棄物總碳排放量,包含運輸 |
1,334 |
3,523 |
13.40 |
16 |
註:
- 範疇三其他12 項類別和活動未來將陸續揭露。
- 係數來源: 環保署產品碳足跡計算服務平台及德國生命週期分析評估軟體GaBi Compilation 7.3.0.40、DB version 6.115,資料庫使用包含Ecoinvent 2.2、Gabi database 2016。
- 排放密集度= 排放量/ 員工人數( 公噸CO2e/ 每位員工)。
- 符號ℹ代表計算來源。
碳排放減量各階段計畫與目標
由溫室氣體盤查結果發現,間接能源排放( 範疇二) 公司營運所需之外購電力,佔全公司總排放量93.76%,為持續達成減量區域,以排放強度作為主要管理指標,透過管理審查會議進行減量追蹤,未來仍持續推動ISO 50001 管理系統節能措施及設備維護管理,加強製程碳排放的減量績效。